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竭诚为您服务
今日日期:2025年08月19日 Tuesday 06:00:52
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竭诚为您服务
今日日期:2025年08月19日 Tuesday 06:00:52
来源: 时间:2025-04-27 浏览次数:791
肥胖早已不再是“身材焦虑”,而是潜伏在我们生活中的“健康刺客”,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。科学的体重管理(保持健康体重范围)不仅能改善体型,还对身体健康、心理状态、生活质量及社会关系等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。
一、肥胖的诊断标准
体重管理的第一步是判断自己是不是“真胖”,以下是判断肥胖的三种诊断标准。
(一)体重指数(BMI):计算公式:BMI= 体重(kg)/身高(m)2。
1.正常:18.5kg/m2≤BMI≤24.9 kg/m2。
2.超重:BMI≥24.9kg/m2。
3.肥胖:BMI≥28kg/m2。
(二)腰围(WC)和腰臀比(WHR):
腰围测量(站立状态,呼气末测量肚脐上2cm处)。
1.腰围:男性≥90cm,女性≥85cm即为中心性肥胖。
2.腰臀比:男性≥0.90,女性≥0.85即为中心性肥胖。
(三)体脂比(BF%):男性≥25%、女性≥30%即视为肥胖。
二、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
(一)饮食管理
1.控制总能量摄入。
根据个人的年龄、性别、体重和活动水平,合理控制每日热量摄入。吃饭可以吃七分饱,日常饮食可减少30%的总能量摄入。
限制能量摄入能够明显的减轻体重和体脂,适合各类人群,有减重需求的人群可长期执行。
2.优化膳食结构,遵循均衡饮食原则。
一日三餐合理分配,主食建议以全谷物和杂豆为主,减少精白米面的摄入;要保证摄入充足的新鲜蔬菜和低糖水果;适量摄入蛋白质,优先选择白肉和豆制品,减少红肉摄入。此外,要控制油盐糖的用量,这样既能保证美味,又能守护健康。
对于合并不同疾病的肥胖患者,膳食结构不同。如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,应坚持低脂肪膳食,每天烹调用油不超过25g;合并高血压患者,应减少钠的摄入,每天食盐用量不超过5g;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,要限制高嘌呤饮食(如海鲜、动物内脏等),保证充足的饮水。
3.调整饮食习惯,培养健康饮食行为。
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,规律进餐,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。早餐要吃好,午餐要吃饱,晚餐要吃少。减少在外就餐和外卖,尽量在家烹饪;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;少吃生冷,保护脾胃。此外用餐时细嚼慢咽、按照蔬菜-肉类-主食的顺序进餐,也有助于减少高能量食物的摄入。
(二)运动管理
体重管理不仅要控制饮食,还要适量运动。遵循“动则有益、多动更好、适度量力、贵在坚持”的原则,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以及2~3次抗阻运动。
1.有氧运动。
推荐运动:快走、慢跑、骑自行车、游泳、跳绳、跳舞等。每次运动持续30~60分钟,每周至少5天。
强度控制:中等强度(如快走)时,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0%~70%(最大心率=220~年龄)。
2.抗阻运动。
推荐运动:使用哑铃、弹力带或自身体重进行训练,如深蹲、俯卧撑、平板支撑等,每周进行2~3次,每次20~30分钟。
安全第一,初始阶段应从低强度运动开始,后期逐渐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。同时运动前做好热身准备,避免运动损伤。
(三)规律作息
经常熬夜、作息无规律会引起内分泌和代谢的紊乱,导致“过劳肥”。肥胖人群应按照昼夜生物节律,保证每天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善睡眠:
1.规律作息:每天固定时间上床和起床,即使在周末也尽量保持一致。
2.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:保持卧室安静、黑暗和凉爽,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。
3.避免睡前刺激: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,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。
4.放松身心:睡前进行放松活动,如冥想、深呼吸或温水泡脚。
(四)医学干预
1.中医治疗。
中医学将肥胖归属于“肥人”、“膏人”、“脂人”的范畴,对肥胖的记载最早见于《黄帝内经》,中医认为肥胖的病机为胃强脾弱,酿生痰湿,导致气郁、血瘀、内热壅塞。通过清胃泻火、健脾利湿、理气解郁、化痰散结等治法控制体重。临床上常用中药、针灸、穴位埋线、耳针疗法等内外治法帮助肥胖患者减重。通过辨证论治,对肥胖患者进行整体调整,改善内在的失衡,不仅帮助减重,还能改善整体健康状况,是一种安全、有效的治疗方法。
2.西药治疗。
肥胖症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达到减重目标时,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减重药物治疗,以帮助减重和改善健康状况。需要注意的是,药物治疗需要专业医师的指导,并规律随访,监测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,根据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。
(五)长期管理与维持
体重管理非一日之功,而是一场持久战,应设定合理的目标,避免急功近利。做好自我监测,定期定时的称重,跟踪体重变换,记录每日的运动和饮食情况,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。最重要的是保持积极的心态,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。
体重管理主要目的在于减少蓄积在体内过多的脂肪,降低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,改善已有的肥胖相关疾病,提高肥胖患者的健康水平。真正的体重管理是让身体更高效运转,而非单纯追求数字下降。如需具体方案,建议结合体检数据咨询专业营养师或医生。